最近迷上了做麵包,家裡的廚房,每天都有麵包香飄出。
這麵包食譜,實在是無敵簡單,完全不用搓揉,只要用湯匙攪拌攪拌就行了,
連4歲的小朋友都可以輕鬆完成。
重點是,做出來的麵包質感一流,完全不輸給百貨公司留下的高級麵包店,
外皮酥脆,內層鬆軟,是很討喜的歐式鄉村麵包。
如此簡單的食譜,來自紐約知名麵包店的Sullivan Street Bakery 的師傅Jim Lahey,
這個食譜一開始刊登在紐約時報上,取名 No-Knead Bread (免揉麵包),
主要是利用高含水量、少量的酵母及長時間發酵,達到免搓揉但自動生成麵筋的效果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,
這個食譜最大的重點是要有個好鍋子,連鍋子一起放入烤箱烤。
這個鍋子要能導熱均勻,儲熱性佳,製造密閉環境,可以是鑄鐵鍋、砂鍋、或是康寧鍋,
鍋子一定要有蓋,鍋身跟蓋子都要能放到烤箱中,
蓋子上如果有氣孔,要用鋁箔紙塞住。
像我就是使用圖片中右邊那個藍色的 Le Creuset 鑄鐵鍋。
Le Creuset 是法國著名的鑄鐵鍋品牌,上上禮拜回台南清點家裡的 Le Creuset 產品,
才驚覺我跟我媽這10年下來,一共買了13個Le Creuset 鍋子跟烤盤,
這數量還不包含那些Le Creuset 小陶瓷烤模,這數量,連我自己都嚇到了,下次再來寫篇文章分享我的Le Creuset 收藏吧!)
解決了工具問題,這就來看看這神奇的食譜的內容!
原始的食譜分量較大,我已把它修改成較適合家庭烤箱的分量。
(A). 2 cups all-purpose or bread flour 2杯中筋麵粉(也可中高筋各混合一半)
(B). 1/6 teaspoon instant yeast 1/6小匙酵母 (1/6小匙=0.17小匙,如果有 1ml 的量匙,就是1匙加上 半匙多一點,ps. 1小匙=5 ml )
(C). 0.8 teaspoons salt 0.8小匙鹽 (小匙裝八分滿,這應該很簡單,不用非常精準沒關係)
(D). 1 cup water 1杯水(建議有1/4的水改換成淡味啤酒)
加入淡味啤酒是改良麵團風味的小撇步,按照原始的配方,麵包的質地雖好,
但風味香氣略顯不足,加入啤酒,更或者除了啤酒外再加入1小匙的白醋,都可以增添麵包的香氣。
接著就是攪拌原料 → 發酵12~18小時 → 整形 → 二度發酵兩小時
→ 烤箱及鍋子一起預熱250度約20~30分鐘 →放入麵團蓋鍋蓋烤30分鐘 →開蓋烤10~15分鐘
攪拌原料:
拿個容器,尺寸不要太小,因為麵糊最後會發酵脹到2~3倍大,
容器最好有蓋,但蓋子不能密封,因為發酵時產生的氣體要跑出去,
把(A) (B) (C)三樣粉類倒入容器中,攪拌均勻,
然後~把(D)的水加入,拿支湯匙,攪拌均勻,要攪到沒有粉末殘留。
然後就靜置12~18小時。
所以可以前一天晚上攪拌好,隔天早上烤,
或者早上攪拌好,晚上回家就可以烤了!
非常方便。
12~18小時過後,就是要把麵糰拿出來整型,
先在工作檯上(我是直接在沾板上操作)灑上手粉,
手粉可以是麵粉,我是用絞碎的燕麥片。
然後用刮刀把麵糰倒出來,倒在手粉上面,
這時可以混入些乾料,如葡萄乾、蔓越莓、或者要做成義式風味就加入黑橄欖。
哈哈! 有發現麵糰怎麼變色了嗎? 其實這是不同次拍的相片拉!
因為這個配方實在太簡單了,每次都霹靂啪啦很快完成,根本沒停下來拍照。
這個咖啡色的麵團是使用全麥麵粉伯爵茶加上蔓越莓,最後再來跟大家說怎麼變換口味。
這就是我的手粉-攪碎的燕麥片,
如果用麵粉的話,要多用一點,因為麵糰很黏稠。
接著要整型,
因為麵團很稠,所以整型時是以翻摺的方式,
像摺紙一樣,把四邊往內摺,
摺完後大概就是這樣,在這一面上再灑上手粉,
拿張烤盤紙,把摺口面向下,放在烤盤紙上,
原始的配方不用烤盤紙,是用乾淨的布,
但我使用布的時候完全失敗,大概是手粉灑得不夠多,不少麵糰都黏在布上,
浪費了好多麵糰,黏呼呼的布也懶得洗,直接丟掉了。
我覺得用烤盤紙比較方便,
可以把麵糰放上烤盤紙上搬移,最後也可以一起進去烤。
把麵團搬到個弧形的容器中,再度發酵2個小時,
我覺得放在圓弧容器中二度發酵比在平台上發酵好,
在平台上發酵麵糰會一直往橫的長,在容器中,就會往上長大拉!
容器最好比烤的鍋子小一點點。
2個小時後,就長個這胖胖的模樣。
這時就要放入烤箱烘烤,
在這之前半小時,記得將鍋子含鍋蓋放入烤箱中,上下火都開預熱20~30分鐘至250度。
(如果蓋子的把柄是塑膠的,記得要拔下來,再用鋁箔紙把小洞塞住。
把麵團再度搬到鍋子中,
蓋上蓋子放入烤箱烤30分鐘,再開蓋烤10~15分鐘,至表面金黃。
開蓋是為了讓表皮上色,
我建議開蓋後,就可以把下火關掉,這樣底部才不會太硬。
這是烤到一半,剛開蓋烤的樣子。
點這裡可以看到主廚親自示範的短片
噹噹噹~烤好後就是這個樣子,
不好意思!又換了一個麵糰的這個是義式風味的。
剛烤出來,可以聽到麵包表皮細細的卡滋卡滋脆裂聲,很悅耳呢~
光用聽的,就知道是個好麵包拉!
如果沒有添加其他食材,
只用啤酒替換1/4水分,外層灑燕麥,烤出來就是這個樣子。
啤酒燕麥的剖面。
這款是義大利風味,
第一次混合發酵時,在麵粉中加了切碎末的日曬番茄乾(Sun-dried Tomato)、少許義大利綜合乾香料、切細末的新鮮迷迭香,
整形時,在內部扮入切片黑橄欖。
烤好的義式風味剖面就是這個樣子,外酥內軟,
有濃濃的日曬番茄香氣,只要簡單沾個橄欖油醋就非常好吃。
這個口味是伯爵蔓越莓全麥,
用一包伯爵紅茶茶包泡出半杯的紅茶,取代半杯的水,
在第一次混合時,茶包裡的細末茶葉取出1小匙拌在麵粉中,因為茶葉這時溼溼的,要記的拌勻,
整型時加入蔓越莓乾。
在還沒有回台南拿鑄鐵鍋之前,
台北只有這個Le Creuset 鑄鐵烤盤,
烤盤沒蓋子,我就蓋上一層鋁箔紙去烤,
烤出來的成果也不賴喔!
自己煮碗綠珈理,配上香噴噴剛出爐的麵包,
好幸福阿~~
第一次試做,麵糰份量做的太多了,
剩了一小球麵糰,做了個小麵包,
假日上午的Brunch,夾火腿生菜當三明治,一樣是幸福無比。
看了我寫這麼多,有沒有很心動,
用這個配方做麵包,真的很簡單,
只要拿支湯匙把原料攪一攪,就取代以往用盡力氣、揮汗如雨的揉麵過程,4髓的小孩都可以完成這個步驟,
而且做出來的麵包非常有水準,以後都不用出門買麵包!
大家也快一點動手做做看,讓廚房裡飄溢著麵包香吧!!
備註:
1.預熱:預熱非常重要,不夠熱的烤箱跟鍋子會讓表皮太厚太硬、中間卻又太溼。
2.全麥麵粉使用:如果想做成全麥麵包,全麥麵粉的使用不要超過麵粉全部份量的1/4,如此筋性才夠喔。
3.中筋or高筋麵粉:原始食譜中的麵粉是使用中筋麵粉,有人說國外的中筋麵粉較台灣的筋度高一點,
所以用台灣的麵粉應該中高筋混合,我自己有試做過只單獨使用中筋及中高筋混合,
我覺得兩種的口感沒有相差太多,到目前為止,我最滿意的質地是加了啤酒只使用中筋麵粉的那次。
相關文章:
粉紅色的Le creuset